20140528

生老病死


佛陀釋迦牟尼是一位小國的王子.
他在出家之前, 曾經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子的.
有一天他的父王為了希望他可以繼承王位, 所以要他去城裡四處看看.

他走到東門, 看到了一位生產中的婦人, 很痛, 一直到小孩生下來,
產婦不痛了, 但是, 嬰兒卻開始哭了.
他幫不上忙, 覺得很難過, 所以就離開東門, 到了南門.

他在南門看到一位老人,
老人很虛弱, 不能動,
沒有牙齒, 不能吃東西,
眼睛看不清楚
耳朵聽不見
他幫不上忙, 覺得很難過, 所以就離開南門, 到了西門.

他在西門看到一位病人,
病得很嚴重, 痛得哀哀叫, 在地上打滾,
沒有醫生, 也沒有人照顧他,
他幫不上忙, 覺得很難過, 所以就離開西門, 到了北門.

他在北門, 沒有看到活人, 只有一堆因為不同原因而死掉的人.
他依舊幫不上忙, 所以他開始思考.




他思考
人生在世, 沒有人可以跳脫生老病死四件事...
同樣的, 我也思考
我思考
人生在世, 沒有人可以跳脫生老病死四件事, (哇咧, 還不是一樣)
但是, 我還可以多歸納出幾件事.




生老病死
就一個生物學者而言, 就是最好的研究標的.
要研究一件事情, 當然就要先從定義上著手, 生和死的定義比較明確, 定義"生", 不管是從精卵結合開始(生物學定義), 或是從四細胞期開始(幹細胞定義, 細胞開始分化), 或者是從出生後剪斷開始(法律上的定義), 都可以明確的找到一個時間點. 同樣的, "死"的定義也是比較明確的, 不管是呼吸停止, 心跳停止或是腦波停止, 都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
但是, 老和病就沒有那麼好定義了.
社會和法律定義, 六十五歲可以稱為老人, 但是, 隨著醫療的進步, 有人開始認為老的定義應該在往後延, 不論如何, "老"的定義, 應該沒辦法得到一個固定的答案.

比較有趣的是"病"的定義.
以最簡單的例子, 高血壓的定義在二十年前是140/90 mmHg, 然後幾年前曾經降到 135/90 mmHg, 所以一堆醫院就猛開高血壓藥, 然後, 最近要開高血壓藥又回復到 140/90 mmHg才能開藥. 那麼, 到底血壓多高才算是病? 同樣的, 肝功能 GOT/GPT 在二十年前是以40 U/dL 為標準, 超過的話就要注意肝病變. 後而下降為35 U/dL. 另一個例子是憂鬱症, 憂鬱症的定義是用量表來檢查的, 這種診斷方式, 比用生化測定的方法還不確定, 但是醫生同樣會依據這個標準給藥.
一般而言, 對一種病的定義是依據統計的結果來斷定的, 也就是說, 大部分的人是怎麼樣的狀況, 超過一定的區間(標準差), 就算是生病, 就像是一般台灣人平均身高是一百七十公分, 標準差大概二十五公分, 所以, 超過一百九十五公分或矮於一百四十五公分, 可能就會被定義為巨人症或是株儒症, 要檢查一下生長激素的變化. 但是, 這種平均加上標準差的定義方式, 是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動的, 所以病的定義必需隨時調整, 而非固定不變的.
舉個極端的例子, 假如整個人類個族群裡, 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B肝帶原, 孩子受到垂直感染的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那麼, B肝就不會被定義為一種病, 反而是沒有B肝的人會被視為一種怪胎.
這個例子太誇張嗎? 其實也沒有那麼誇張, 在幽門桿菌剛被發現的時候, 人們也是把幽門桿菌當作是正常的腸道菌, 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有, 一直到後來幽門桿菌被証明和胃潰瘍及胃癌有關以後, 才開始定義幽門桿菌是一種病. 而目前在我們的腸道裡還有幾千種菌, 我們還是視為正常狀況不是嗎?

總結一句, "病"的定義是會隨著環境和族群狀況的變化而改變的.

所以
鄭捷有病, 他生病了.

有人說他明明看起來都是正常人, 怎麼會生病?
我相信他不是目前定義的精神疾病的患者, 但是他是生病, 則是無庸置疑的. 因為他的行為已經不屬於正常人平均的標準差內. 所以, 應該改變的是我們對於精神疾病的評量方式. 也就是說, 如果我們想要避免這種事件再度發生, 那麼就得要改良我們的精神病的診斷方式, 才能早一點診斷出這種病人, 並且儘早想辦法"治療"他.
 

當然啦, 其實還有另一種方法, 就是讓大家都變成神經病, 那麼, 這種行為就不能算是病了....
(看來馬政府是採取後一種定義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