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研究環境中, 做學術研究的人必需發表研究結果, 才可以獲得資金延續其研究.
但是, 在大部分的期刊中刊登文章是要付費的.
這也造成了道德上的兩難, 因為
理論上一個期刊之所以能夠存在, 必需具有足夠的讀者, 花錢來買這個期刊閱讀, 用以支持該期刊繼續出版.
但是, 這個時代的科學研究相當的分歧且小眾, 不要說不同領域的人看不懂對方的研究課題, 甚至同一個研究單位的人也不見得懂得同事間的研究到底是在做什麼.
因此, 當研究課題愈來愈小眾化, 當然也就找不到足夠的讀者來支持那麼多期刊的出版.
於是, 有些期刊就會要求投稿出版者付費來出版文章.
然而, 這又導致了期刊廣告化的問題, 當某個單位背後有強大的資金的話, 他是可以大量發表有利於該單位的研究結果, 至少在能見度上, 會比其他沒那麼多錢的單位做出來的結果獲得更多的出版機會. 舉個例子, 若是一個是大藥廠做了新藥, 他贊助了許多期刊的出版, 並同時將其研究結果大量發表在各種期刊, 短期而言, 可能可以造成該藥品以較快的速度取得專利並販售, 或許會導致或一家小藥廠更有效的新藥從此消失在市場上.
期刊出版單位則衍生出相對的策略來避免這種研究托拉斯化的問題.
傳統的期刊, 收費的方式就只有向讀者(圖書館)收取訂閱費, 或是向作者收取出版費.
因此, 通常期刊會希望收錄較多讀者有興趣的研究課題和結果, 因此常常會有一些熱門題目, 像是奈米, 全球暖化, 基因體, 幹細胞等, 有些研究人員明明做的東西幾乎不相干, 也硬是要在文章中加上這些字眼, 一則可以增加收錄的機會, 一則也可以在檢索時增加引用的機會.
然而最近一個新的期刊 PLoS ONE, 打破了這個輪迴. 因為這個期刊並不出版紙本期刊, 僅有網路論文, 而他向作者收費, 用於同儕審查和網站維護, 而它也不見得要具有高重要性或是高突破性(importance or impact)的論文. 它要的只是高科學可信度(scientific validity)的論文, 在經同儕審查(peer reviewed)後, 以公開取得(open-access)的方式提供.
這和有些只提供高突破性的公開取得的期刊(如eLife)不同.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它可以讓某些小領域, 但具有相當紮實的研究基礎的研究成果可以發表.
在這一期的NATURE (Volume 486 Number 7402)則提供了另一個有趣的期刊收費方式
"Journal offers flat fee for ‘all you can publish’"
"199投到飽"
在舊金山的某個公司打算提供一個平台---"PeerJ" 讓研究人員可以投稿, 而它的收費方式則是, 只要美金199, 一輩子都可以投這個期刊不同錢. 當然啦, 還是要經過同儕審查.
這個期刊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建立一個便宜的投稿平台, 避免研究人員受到期刊的制約, 可能是一種很有趣的改革方式.
正如同文中PeerJ的投資者Peter Binfield所說的
"I thought — wow — if the people I’m hearing about are working there — that’s the sign of something happening. It makes it less crazy."
"我想, 如果我聽說過的人都這樣玩, 那表示有些事情在發生了, 看看能不能比較沒那麼瘋狂"
如果要我說的話....
那就革命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