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9

遊民 和 文化

事情要從這一個新聞談起

上次我去到龍山寺, 我兒子問我, 
為什麼這些人都髒髒的? 
為什麼他們都聚要在這裡?

我思考了一下, 我是這樣回答的.
"因為龍山寺是一間很重要的廟"


這要從歷史地理和社會三方面來詳述.

艋舺是眾所皆知的台北市發源地,
一府二鹿三艋舺
台北最開始有人聚集的市集就是艋舺, 
也是外地人來台北的第一個落腳處,
所以艋舺的龍山寺當然也就成了外來人口到台北的最主要的心靈寄託地.
當古時候的人, 不管是走路, 坐車, 來到台北,
第一個看到的熱鬧市集就是龍山寺前的舊市場.
這裡同時也聚集了台灣南北各地的小吃
在市場改建以前, 各種家鄉的美味, 在這裡都找得到.
寺廟和市場互相輝應, 當然就把這裡形塑得更加繁華.

而後,
當一個外來客在台北, 成功了, 賺大錢了, 當然是風光回鄉,
同時也不會忘掉他來台北的第一個落腳處.
奉獻給龍山寺的功德金, 當然也是少不了的.

反之,
如果失敗了, 身無分文, 自然會想起來台北的第一個落腳處,
在這個繁華的市集裡, 或許有第二次東山再起的機會.
他也就回到了艋舺, 回到龍山寺前.
這裡有吃的, 如果身上有點錢, 應該可以換一頓溫飽.
如果沒有錢, 
無所謂, 
龍山寺會有四方善信帶來的供品, 
會有大戶人家提供的救濟,
會有需要人力的廠家來這裡找工人,
這是古時候寺廟的社會功能.
寺廟不但提供一般民眾的心靈寄託,
也提供弱勢人群的社會救助.

講到這裡, 我和我兒子女兒也剛好從捷運出口走到龍山寺大門.
大門前一條長長的人龍正在領某位善心人士在發的平安餅.
走到裡面, 拜完文昌帝君, 
旁邊一個可能是指考考得不錯的高中生, 
拿著一籃麵線正在還願
我的兒子女兒各拿了一包麵線, 今天晚餐有著落了.
(不過兩個人期中考還是考很爛就是了)

正如同這一篇文章作者所說的

"這是無情社會的一處不到兩公頃的有情空間。他們只剩下這裡了,這是他們最後的地緣。裝幾盞探照燈讓他們因怕暴露隱私、失去算不上安眠的一晚因而退出公園,實在太廉價也太容易了。漸漸走向無緣社會的台灣,是不是靠幾盞探照燈就能逼走無緣人?我總覺得,提議的議員缺乏的是在思考某些事時,點燃內心燈火這件事。"


當然, 我不會像這個作者一樣加入那麼多動人的感性字眼.

但是,

不管從哪一個方面來看,
台北的文化應該要回溯到歷史地理的脈絡中去尋找.
為了某些建案的地價所做的行為, 並不是值得保留的文化

龍山寺是台北市重要的文化資產,
而這個資產是這些遊民所創造出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